發展“一盤棋”,融合“一家親”。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周年,也是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整體推進的第十年。5月10日,澎湃新聞與江蘇無錫共同舉辦第五屆太湖網絡傳播創新大會暨“太湖澎湃”世界會客廳思享匯,共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下融媒建設的“蘇南方案”。
大會上,澎湃新聞政治新聞部總監、港澳臺新聞部總監陳良飛發表題為《城市的想象力——從澎湃新聞“理解城市”專項寫作計劃談起》的主旨演講,通過剖析無錫、淄博、合肥、南昌、嘉興等城市的案例,分享自己對“城市想象力”的理解和思考。
在陳良飛看來,“城市想象力”對本地人來說,是對城市的未來充滿期待;對于外地人而言,則是對城市的魅力充滿想象。對城市而言,想象力至關重要。“如果一個城市失去了想象力,那么這個城市是沒有未來的。”
以下為演講實錄:
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“城市想象力”的理解,講講它為何重要。
為什么要對城市有想象力?以無錫為例,宣傳工作者做的很多宣傳、很多努力,其實主要目的就是讓無錫的本地人、外地人,甚至讓所有人對無錫這座城市產生很好的“理解”,或者是正面的印象,這就是 “城市的想象力”。
我們一想到無錫就想到了什么呢?想到了江南、想到了太湖、想到了富庶、想到了院士之鄉、想到了無錫錢家、想到了無錫榮家。我們可能從來沒有來過無錫,但我們可能已經建立了對于無錫的“城市想象力”。這種“想象力”促使我們要去無錫走一走、看一看。
以旅游來說,人為什么要旅游呢?旅游是外地的人,一個“他者”對他生活之外地方的想象,這個想象需要證實或者證偽,因此我們完成了旅游的過程。為什么我們會反復去一個地方?就說明當我們第一次去的時候,那個地方的現實比我們想象可能還要好,值得我們反復去,所以才會反復到一個地方去旅行。
今天,當做媒體報道或者全國性城市觀察的時候,我們會發現一些區域和城市之所以失去吸引力,就在于它不再具備想象力了。比如說一些區域,我們會對他的營商環境失去想象,會對到那個地方旅游失去想象,最后的結果便是對這個城市失去了想象力。
有些人對上個世紀90年代的南方某省有一些“城市想象”,可能會害怕安全方面的問題,然而如今,我們再去看待這個省份,就會有另外的想象了,跟上個世紀90年代對其的想象完全不一樣。
一座城市的想象力,對本地人來說,是對這個城市的未來充滿期待。我走過很多城市發現,比如長三角地區,很多城市的市民對于自己所處城市的形象或者城市想象,會有比較高的正面部分,是一種內生的自豪感或者是信心。
對于本地人來講,對城市的想象并不一定都是肯定的,可能是對現狀的肯定或者否定,以及對于未來的期待。
而對于外地人而言,“城市想象力”是對這個城市魅力充滿想象。我以前在安徽上高中,訂了上海的《新民晚報》,也訂了《萌芽》雜志和新概念作文獲獎者作品選結集。我通過閱讀這些文字作品,完成了我對于上海這個大都市的最初想象。那時候的我,對于上海的想象就是靠閱讀與各種信息的總和來建構的,后來便促成我去上海旅行、就業等等。其實,想象是要早于實地探訪。
如果一個本地人和外地人對這個區域、對這個城市都沒有想象了,不管這個城市的GDP、硬實力有多少,都可以說很糟糕了。
有一位市委書記說得很好,老百姓每天早上起來不會去看城市的GDP,看的是柴米油鹽,這個城市生活的舒適度,就醫是否方便,孩子求學是否方便,交通是否便利,城市景觀是否賞心悅目。在很多時候,尤其是個體對城市的想象,實際上是個性化、主觀的,也是很微觀的。
為什么一個城市會被“忽略”?其實就是人們對這個城市的未來沒有了期待,對這個城市魅力失去了想象。當本地人與外地人同時對這個城市失去了想象,那么這個城市就會走下坡道,就算我們進行再多的宣傳與努力,都未必能起到多少正面塑造的作用。
今年,澎湃新聞推出了“理解城市”策劃。澎湃以前關于城市的報道有很多,但我們今年要超越以往,建立對城市理解的新范式。因此,我們提出,不僅依靠數據理解城市,我們更用心去理解它。
最近,澎湃“理解城市”策劃專門推出了《淄博:政通人和的政治想象》一文,備受社會關注。之前,它推出的《淄博“三思”》也獲得了相當程度的關注。
《淄博:政通人和的政治想象》一文實際上是對淄博燒烤熱提出了自己的解釋。它從故事、文宣、政府三個維度分析,在本輪持續數月的淄博燒烤熱中,淄博順勢而為、借勢而進、造勢而起、乘勢而上,終于將一個老工業城市的形象塑造成為一個擁有“政通人和”城市想象的“網紅城市”。淄博熱度還在持續。
在故事方面,去年,淄博市委、市政府善待在淄博隔離的山大學子,并在隔離最后一天請學子們吃燒烤。在今年的網絡輿論場上,這個故事就被塑造為淄博和學子們知恩圖報、雙向奔赴的感人故事。這個故事有事實基礎、也有一定的加工,但符合大家的期待,令人感動。
在文宣方面,今年4月份,淄博有關部門致全市市民、廣大游客的兩封公開信被認為充滿人文主義的關懷,很接地氣。甚至,去年5月份淄博市委、市政府致山大學子的一封信也被網友們重新“發掘”了出來,加以點贊。這三封信被稱為“封神三作”,極大提升了外界對于淄博官方文宣的好感度。
在政府方面,淄博市委、市政府辦公樓都建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,如今顯得格外“寒酸”,但在燒烤熱之后卻因為反差獲得了格外“好感”。這種很具象的政府建筑最能獲得民眾的贊許。另外,為了辦好五一假期燒烤節,淄博市、區兩級政府臨時設立的指揮部“透明”辦公、開會,走過路過的市民對指揮部內部的情況一覽無余,也獲得了不少贊許。實際上,這些贊許都寄托了民眾對于政府樸素、廉政、透明的期待。
這一切都共同塑造了民眾對于淄博這個城市的“政治想象”。當民眾在談淄博的時候,可能并不僅僅是在談論一個具體的城市,而是寄托了對于地方治理模式的“政治想象”,一個政通人和、安居樂業、生活安康的“城市想象”。
這些年因為工作的關系,我去過很多城市。一個擁有“城市想象”的城市會體現在各個方面,比如民眾的氣質、公職人員的氣質等等。一個富庶的城市,它的民眾、公職人員大多是溫和的、不疾不徐的,不會暴怒,也不會稍有不如意就起劇烈沖突。大家都很安靜地生活,整個社會戾氣不會太重。相反,一個社會戾氣很重的城市,不但沒有了想象力,整個城市的發展也不會太好。
如果一個城市失去了想象力,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對它不抱希望了,這個城市是沒有未來的。只有當本地人和外地人都對一座城市充滿想象力時,這個城市才擁有美好的明天。